冷门书屋 - 耽美小说 - 编辑部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5

分卷阅读25

    是不大适应这种场合的,只是不能太离群,就跟在大家后面转一圈,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跟朋友喝酒吹水还行,让他说点啥去敬酒,他总是觉得很别扭,说得也干巴巴的。

陆鸣鸿跟他可不一样,平常就跟谁都说得上话,现在跟在张社、王总和刘哥身边,跟大佬们交谈一点也不怯场,不卑不亢,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干了一杯,杯子倒过来,一滴都没有落下,引来一阵叫好。“小伙子真不错。”“出版社真是人才济济啊。”

张社和王总也赞赏地点头。看得出来,张社和王总想要提携陆鸣鸿。

吴纯钧看了一会,没自己什么事,默默地回到座位,吃菜。

其实吴纯钧知道,编辑也是很需要人脉的,作者资源、外校的资源、客户资源等,甚至同行,都是人脉。人脉意味着潜在的机遇。同时编辑也需要广泛的兴趣,跟不同的人交际,才更能发现好选题。

虽然知道,但自己却不能灵活地去做到。看着这样的陆鸣鸿,吴纯钧忽然觉得有点陌生。

呵,人家才不是傻白甜呢。

吴纯钧自嘲了一下,又振作精神边吃边跟其他人聊起来。

没一会,陆鸣鸿回来了,在他旁边坐下,忽然伸手到他嘴唇上揩了一下,吴纯钧被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他还兀自没心没肺地笑着说:“哈哈,口水都流下来了。”

因为喝了酒,陆鸣鸿白皙的脸庞早透出粉红,此刻吴纯钧盯着他,忽然想,傻是不傻,白是挺白,甜嘛,大概也挺甜。

叹口气,看在他已经有醉意的份上,不跟他计较了。

在年会之后还有一件事,就是年底库存处理。这个时候各部门会轮流派出人手到仓库帮忙。编辑是很有必要去见识见识的。倒不是场面有多壮观,而是这往往是鞭策编辑的情境。

从销售角度看,书分为四种:畅销书、常销书、动销书、滞销书。库存处理,就是对滞销的这部分书进行处理,总不能一直积压在仓库浪费空间。仓库的租金和电费也是不低的。

陆鸣鸿还是第一次到仓库来。仓库在白云区,从公司开车来都要两个多钟。因为占地面积大,所以仓库一般都是位于郊区或者城中村。印厂也是。

今天是刘承影、陆鸣鸿、林玲珑、郑华苗到仓库。

“刘哥,库存处理是要怎么处理啊?”陆鸣鸿问。

“等下到仓库看看书的实际情况,破损的当然不能要了,只能当废纸卖。书本身没有问题的,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切三刀,除了书脊那一面,其他三面各切一刀,然后换封面、版权页,再当成新书卖。”

陆鸣鸿点点头,读者都喜欢新书,就算虽然有些其实是旧书换新衣,但并不影响质量,而且有时换个更能吸引读者的书名就能让滞销书起死回生。三面各切一刀既不改变开本也不影响文章的易读性,是可取的。

“当然有可能这样处理过还是卖不出去。”林玲珑说道。

刘承影不反驳,接着说:“第二种就是低折扣出售。假如平时我们给经销商的书折扣在五五折左右,这会可能就一五折甚至一折了。其实你看一些路边摊论斤卖的书,质量还可以,那就极有可能是正版的,是通过库存处理低折扣拿到的。现在盗版的利润已经没有以前高了。”

“正版也是白菜价。”林玲珑总结。

刘承影瞥她一眼,“这第三种,就是捐赠,比例比较小。”

其实所谓捐赠,往往既没有锦上添花更没有雪中送炭,因为没有针对性,有时甚至还有欺骗性。

刘承影叹口气,“还有最惨的,就是当成废纸,报废化浆。”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也是对出版社、对编辑的讽刺。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谁也不想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书就那么报废了。

但是滞销书是必须要处理的。一本书躺在库房里直到报废,产生的成本甚至可能超过定价。能改头换面重获新生最好,报废化浆都是最后的选择,毕竟书躺在仓库里还算是公司的资产,而一旦报废,就是资产的大大缩水。

仓库的小李哥给大家分配了任务,众人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分类、登记,把最终决定要报废的放到特定的地方,基本是具有时效性难以再销的,或者已经切过两三次不能再处理的。

刘承影边干活边给陆鸣鸿普及:“从近十年的市场看,滞销书中综合类图书最严重,其次是生活休闲类、社科类,科技类反而没那么严重。以前那种一本综合类图书卖几十万册的情况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书卖不出去呢?下印的时候没有预估吗?”陆鸣鸿问。

“这不就考验编辑的能力了吗?”刘承影摇摇头,“对首印量、渠道销售能力缺乏准确预判,出现状况时又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自然就销不出去了。现在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社会,每年出那么多书,没有恰当的营销很容易被刷屏的。”

陆鸣鸿点点头,开始深思这个问题。他目前做的工作,都不太需要他去思考营销方面的问题,也没有锻炼的机会,这样不太好。

干了一个多钟就中午休息了,编辑们聚在一起,难免又聊起图书库存的问题。

“今年纸费又涨价了,现在纸质印刷的成本高,我觉得未来会有更多的数字出版,只有一些真正的精品,具有收藏价值的,才会出纸质的。反正大家也越来越习惯看电子书了。”郑华苗说。

刘承影喝口热茶润嗓子,说:“现在的存销比例是1比1比较好。不过有些印刷厂开始尝试按需印刷,就不想要3000的起印量了,哪怕只有几本都能给印。这个应该是以后的趋势。要真是实现按需印刷,库存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不仅如此,绝版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陆鸣鸿还是第一次听说,问:“只有几十本的量,那还能算出版吗?”

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三要素,传播是出版的个中之义。那些为了评职称的专著,最多印三五百,可能作者在亲友中送送,不走市场,根本没有达到发行的要求,在他看来就不能算真正的出版。

“几十本已经算是极端的情况了,就算一次几十本,但多次累计就很多本了,并且也的确是面向公众发行的,当然算出版。”刘承影说。

“但是加印、重印的管理就会比较麻烦。”林玲珑说。

“所以现在还在探索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午休之后,下午接着干活,这就真的是破万卷了。就算是高考过后学子们撕书、撕卷子的现场也比不上一个图书仓库来得疯狂。

满地狼藉。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曾经神圣的纸张还要被收集起来集中焚烧掩埋,谓之惜字坟,如今已跌落神坛。

四人情绪都有些低落。陆鸣鸿还注意到之前刘承影对着一本书盯了许久,猜想大概那是他之前负责的书。

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