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书屋 - 耽美小说 - 太平春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42

分卷阅读142

    的所有所作所为,都是自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三位恩师的教导,这是先生们的道,同样也是我的道,这一次我虽然栽了,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起复,但说真的,比起拯救全江宁老百姓的成就,我有什么可以失望的?男儿天地间走一遭,不愧天地,也不愧本心了。”

可是终归没什么底气,这十几年的奋斗让他难以释怀,当一个七品官,在一县之地做出的事情,与他心中执掌乾坤的抱负相比,还是太小了。

一夜无眠,这个地方的主人,终究要换一个人,新老两任之间的会面,照理说气氛不太会融洽,可当梁行突然一跪,弄的徐秀连忙躲开后,却有了不同。

徐秀道:“梁大人,您这是何苦啊。”

梁行坚持把主位让给他,才慢慢的说清了原委,他原本是一个落第举人,自诩没有机会金榜题名,可心中也有一丝匡扶宇宙的抱负,为了能够为百姓出出力气,才去等候着吏部出缺,谁知道运气出奇的好来到了江宁县,虽然不是长官,可一个典史的职务,也让他走上了官场。

几任知县合作下来,他已经渐渐失望了,特别是上任知县听信吴县丞的官马官养,他就索然无味,每天都是在那里耗时间,如坐针毡,几次想要辞官,可天下之大,却无有他能够立足的地方,而徐秀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两年多的岁月,他全部看在眼里,江宁县虽然屡遭灾难,却根本没有尸横遍野的惨剧,从他种种作为来看,为百姓这三个字,实实在在的是做到了。

梁行红着眼睛道:“徐大人,只要行在江宁一天,您所有的安排都不会变更,不光是开荒,不光是南门的建设,我都会继续推行下去,行还想跟在你的手下做事,为民请命。”

徐秀也有一些唏嘘,自己初来乍到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梁行态度最为和缓,长久接触,又觉得他靠谱,才让他承担了比过往县丞更大权利的职务,原本以为江宁商会想要继续保留,必然要费很大力气去经营,现在好了,有了萧规曹随的他,自己可以放心的回老家了。

起身躬身道:“梁大人,如此,实为百姓之福。”

梁行道:“徐大人才是吾辈楷模。”

两人就在一派好气氛中交谈了起来,一直到徐扬整理完毕,说了一声该走了后,梁行才道:“我送送大人。”

徐秀却是摇头,道:“我的离任,势必让城内很多人开心,也必然同他们有关联,如果你在送我出去,恐怕你自己也讨不得好处去,如果有难,记得利用江宁商会从中制衡,梁大人,记得让自己身为裁决者,而不是对垒者。”

这些道理都是他最近轻松下来后反思的答案,自己同他们rou身博弈,势单力薄,失败是必然的,所以一两句经验之谈,也需要说给他听。

其实徐秀也已经知道了他为什么会走人,京城中的同年,文翰社,都有书信来往,无外乎南京官场的恶意,还有自己的活跃,让刘瑾记起了自己,虽有两位座师从中斡旋,可冠带闲住,就是他们能够为他争取到的最好的下场了。

梁行也不是傻瓜,虽然科举不太顺,可人情世故还是懂的,听了这话,只能点点头。

而当徐秀徐扬还有白飞三人,牵着小毛驴出了县衙的时候,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给惊讶到了,乌央乌央的人群,男女老少,将门前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叟,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七尺男儿,无不真情流露,诚恳的呼唤着他的留步。

“大人留步。”

“青天大老爷啊。”

一声声的呼喊,让徐秀心里犹如一团火一样的在燃烧,他想说些什么,可是看到这些百姓们,他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值了,他所有所作所为,换做今天,什么都值了,什么都够了。

三人缓缓的走在人群中,每当他走过,身后的人都跪在他的身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等来一位为民做主的好官,却不得不亲自送他离开,人们的心,还是痛的。

徐秀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可他不敢回头,他怕他回头后就控制不住情绪了。

天杀的当权者,天杀的官僚。

徐秀在心中发誓,他日吾若掌乾坤,必让尔等扬眉吐气。

人山人海,只顾在那里呼喊青天,却没人敢去拦住他,也没人敢去攀扯,一把把摁上手印,画上签名的伞放在了小毛的身上。

一路走,一路送,连绵五十里……

徐秀徐峻嶒,青天的名号,由此传遍海内。

☆、第96章太平春许公逝

晴耕雨读,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很有一些韵味,但对当事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托辞。

自从江宁县百姓五十里送别,他的名号不说全国皆知,东南地却是人尽皆知了,大明好名,这么大一个青天名头在身上,换一个冠带闲住,说起来,也不算太亏,有名什么都好说,从他离开江宁之后每一处落脚点,都有当地的文人,官员出面邀约,都被他一一婉拒。

回得松江府,那更是不得了,他的这个探花功名,已经是自钱福钱鹤滩之后最高的了,可徐秀也是自家事自己知道,既然已经是青天名头,那么所作所为必然要维护好,能拒的就拒,不能拒的,也找些方法敷衍过去,回了家,更是闭门不出,言道待罪之身不敢扰乱乡里。

只求一个晴耕雨读也。

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哪个六部尚书,或是致仕的宰辅回乡呢,可了解过后谁也不敢小看一个七品官,人家可是青天,你敢小看青天?

是以晴耕雨读就这么成了他身上的标签,后世的史书记载,便对这一段时期的徐秀写下了‘晴耕雨读,养望乡里’的说法。

回了老家华亭,徐秀就很少与他人有来往,不是在族学教导后生读书,就是在家里教导白飞读书,至于种地,也用不着他出手,族中的人就帮衬着一起干掉了,可若要说除此之外徐秀没什么活动,恐怕也难以服人。

明面上的交代完毕,暗地里的谋划可一天都没耽搁,江宁商会是他的宝贝疙瘩,为了将来打算,他也不可能放弃,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江宁杂文正式脱离商会,成为独立的机构,虽然所谓的报纸并没有预料中有那么大的舆论引导力,可好歹也是个窗口,慢慢发育长成,也不是个坏事。

虽然通过书信来往时间比较缓慢,但蒋山卿在那边,原先安排的也在有序进行,而且梁行给的面子很大,才使得江宁商会还在他的控制之中。

逐渐成长起的南门终于结出了果实,当来自蜀地的客商在这里成功完成了原先或许要半年才能够结束的旅程在一个月里面结束后,这个名气就大大的打出去,只要把东西运到江宁南门埔,那就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