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书屋 - 言情小说 - 七十年代之现世安稳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9

分卷阅读19

    价值的。随后又说道:“对了,我们这里应该有香樟树吧?我想打两个大的香樟木箱子。”至少能防虫蛀啊。

“我们队后山就有,你要的话,就买两根,让大爹给你打,他的木工活做的好,我们和爸妈屋里的家具就是他打的。”穆卫军说道。

萧清韫锁好箱子,正准备提到里屋去,穆卫军就伸手接过,萧清韫也不客气,空着手和他往里屋走去。问道:“爸不是只有一个弟弟吗?”意思是,哪儿来的大爹啊。

穆卫军解释:“就我们旁边的那家。他的祖祖和爸的祖祖是亲兄弟,我们也算是一大家子的。我们就喊他大爹。”

萧清韫还在算着两家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就听穆卫军问道:“放在在哪儿?”

萧清韫看了一下,地上不能放,一下雨就潮湿;立柜里也放不下,箱子太大;也不能放到立柜顶上,自己拿着不方便。哎,怎么连个木头架子都没有呢?正想到外间搬张凳子进来,扫过床上,顿时眼睛一亮,对穆卫军指到:“暂时放床上的竹架子上。”

农村的木架子床打的结实,农村人就在木床靠着墙那一边的上方,利用木架床两头的横杆,搭一个约40公分宽的横板。横板一般是竹制的,很轻便,离床面半米高的距离,一点也不影响睡觉。这个横板基本是用来放棉被等床上用品和衣服的,很方面,还节省了打衣服箱子的钱。

萧清韫见穆卫军把木箱放到床尾那头的横板上,才说道:“我们再做一张长方形的小木桌吧,就像学校课桌那样大小就可以了,在下面加一张木板。这样,下面能放箱子,上面也能放放东西,否则有时候想放个水杯都没地方放。”

“好,和箱子一起做。走,吃饭吧。吃过早饭,我就去办这事儿。要不你和我一起去山上看树吧?其实爬山挺有意思的。”穆卫军鼓动萧清韫,他现在走哪儿都想带着媳妇儿。

萧清韫看看表,都9点15分了,便和穆卫军一起去堂屋吃饭。口中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不要,爬山累不说,现在也没什么好看的。全是树和杂草,连花儿都找不到一朵。而且,我还要洗床单和被子呢。”走到外屋,看见堆放在一起的厨房用具和粮食,又说道:“对了,这些锅碗瓢盆和粮食,你吃完饭搬到灶屋去。”

穆卫军有些失望,只能说道:“那好吧,我自己去,很快就回来的。”又看了看堆着的东西,还不少,“这些,我吃完饭就搬,搬了就去山上。”想着萧清韫说要洗被子、床单,皱了皱眉说道:“你才刚好些,等几天再洗吧,要不我去洗?”

萧清韫心里鄙视,现在想起我是伤号了?今早上的时候也没见你顾及啊。却也还是感动的,说道:“我真的已经好了,除了伤口还没完全好以外,其他一点事都没有。我没有存脏衣服、脏被子的习惯,有了脏东西不马上洗掉会不舒服的。我们刚结婚,就让你洗床单被子的,你还让不让我在村里呆了?”

穆卫军见她脸色白里透红,很健康的样子,且萧清韫很坚持,就说:“这么冷的天,水都刺骨,要不就在家里烧热水洗吧。”

现在的农村,无论是河水还是堰塘里的水,虽没有干净到淘米洗菜,但洗衣服完全够了。所以,大家洗衣服都是在河边或者堰塘边洗。

萧清韫心动,但还是摇头到:“不用了,在家洗不方便,我怕洗不干净。而且,在家洗的话,你要挑好多次水,我也心疼啊。放心吧,我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没问题的。”要是只有几件衣服她就答应了,但被面这些,没有大量的水,是洗不干净的。

这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都是挑水吃。结婚第二天早上萧清韫起得早,正好赶上穆卫军去挑水,李大妹也在,就随口讲了一下家里的用水情况。二队只有两口井,穆家离得不远也不近,来回挑一次水要7、8分钟,家里的大水缸要来回4次才装得满,一缸水用一天,主要是家里喂了两只猪,用水量就大了,而且,家里的大人小孩加起来也有十来个人呢,这也是不小的用水量。

萧清韫想,如果要洗澡的话,就得另外挑水了。不过,这时候的农村人,在冬季,一般年轻人一周洗一次头,很多小孩和上了年纪的,两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洗一次。洗澡的话,基本上都是一两个月才洗一次澡,有的甚至一个冬天只有过年前才洗一次。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部分是人们的卫生意识还不够甚至几乎没有,更多的却是因为,洗澡是一件废水废柴的事情。而且,冬天寒冷,就算洗澡时烧着火盆,也难保不感冒生病。普通感冒还好,拖一拖说不定就好了,可万一转成重感冒,那可就是要花钱的了。总之,在这个时代的农村人心里,经常洗澡是“穷讲究”,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之前“她”的情况要好些,开始时知青点的男知青们会帮着打水。但两个女知青老说些阴阳怪气的话,也以此为借口指使男知青帮她们打水,加上“她”也不好意思总是麻烦别人,后来就自己打水洗澡。所以也就是一周洗一次头,半个月洗一次澡。

不管别人怎样,现在萧清韫是打算一周洗两次头,洗一次澡的,这已经是她的极限了。前世,夏天的时候,从上大学养成习惯后,洗澡洗头都是每天一洗,冬天则是隔天一洗。

这时,穆卫军说了一句:“那我上山挑好了树就去堰塘接你。”

萧清韫正想着事,也没细想,只点头应道:“好啊。”

到了堂屋,除了已经上学的穆芳和穆青文,其他的人都已经上桌了。李大妹见到他们忙招呼到:“快来吃饭了,是苞谷面红苕稀饭下咸菜,找不到清韫吃的惯不?”

上桌坐好,萧清韫忙说道:“吃的习惯,我平时也是吃这些。”只是米多些,玉米面少些,红薯也没有这么多、这么大块。不过,穆家的伙食已经很不错了,“她”曾经听知青们感慨过,村里大部分人家,饭里基本没有米,都是玉米面和红薯。还说幸亏穆家坪大队长是个好的,给他们知青要么安排的文职,要么就是打猪草、喂牲畜之类的轻松活。要真让他们下地干活儿挣工分,估计都得饿肚子。

喝着稀粥,萧清韫想,自己是不是应该亲自说一下那些厨房用具和粮食的事啊?总不能什么都让穆卫军顶上,等他走了,自己还得在这个家里生活呢,要尽快和家里人熟悉起来才好。而且,这又不是怀事,还能刷好感呢。

想到这里,萧清韫放下碗说道:“对了,妈,我的东西都从知青点搬过来了。我刚刚整理了一下,有一套锅碗瓢盆和一些粮食,一会儿让卫军给搬到灶屋去,麻烦妈给归置一下。”

李大妹楞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脸上露出笑容,口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