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书屋 - 言情小说 - 网下不臣服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0

分卷阅读110

    释什么。其实,这个人可不是那么凑巧来池州,也不是那么凑巧就听说了这次的事,又那么凑巧就特别感兴趣,来协助调查。

这人是徐乔的博士生导师,是调查组刚一进凉城公安局时,徐乔就联系到的人。

这人是正直的,不愿意一个好警察被冤枉,于是百忙之中,撂下自己的事儿,硬是在凉城住了近20天。

此事行不通,高贺子也不恼,你叶文斌没有小辫子抓,没办法控制叶舒雯。

难道徐伯佑还没小辫子吗?那可是个小辫子一抓一大把的人,而且有些小辫子,还是被高贺子和付成宇夫妇硬塞到他手里的。

控制不了叶舒雯就控制徐乔,结果也是一样的。

调查组离开凉城时已经九月中旬,还不到九月末,去省城开会的徐伯佑就被双规了。

按理说,双规这种事,是不会被家属知晓的。可徐乔就是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这当然不是因为他自身的神通广大。

而是高贺子第一时间就通知了他,说自己也是顶着很大压力,冒着很大风险,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他。这要不是徐乔是自己未来女婿,这种险她可不会冒。别的我也管不了了,只要你跟硕硕好好处,别再外面惹上什么不该惹的女人,你们俩能早点结婚,我也就知足了。

这锣鼓听声儿,说话听音儿。徐乔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两次事件显然就是要逼他离开叶舒雯。

徐伯佑当时来凉城,徐乔就很生气。

原本在省政府,徐伯佑行政级别跟现在一样,只是没有实权。而徐伯佑此行就是为了要实权,可对高贺子来说,就是要把你们父子俩都落到凉城来。

这样一来,父子俩互相牵制,不愁徐乔不听凭他们摆布。

徐伯佑是个急攻近利的,可这么些年岳父家里不帮忙,他使了牛劲也没什么起色,只能险中求生,搭上高贺子这条线。

之后就出卖了自己的儿子,以保自己能在退休前荣耀一回。

而在徐伯佑看来,他不是在出卖儿子,而是帮儿子也搭上了付成宇、高贺子夫妇俩,也能保儿子将来仕途一帆风顺。

可他从来不知道,他要的却不是儿子想要的。

徐乔是一直在牵就他,牵就这个他觉得恶心,却也不得不保护的父亲。

☆、第43章

徐乔母亲李湛,高干家庭出身。母亲是俄罗斯人,是父亲年轻时在前苏联留学时认识的。

李湛有三个哥哥,大哥从政、二哥从军、三哥带着她一起从了商。

要说徐伯佑的背景和家史,就比李湛复杂的多。

这要从徐伯佑的爷爷——徐光耀开始说起。

徐光耀,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混血,母亲在他幼年时和家人一起随犹太人离开中国,他跟随父亲和继母长大。

父亲曾在亲生母亲的帮助下,经营了一家糕点铺子。在母亲离开中国时,已经在池州城开了四家糕点铺子。而在认识徐光耀母亲之前,徐光耀的父亲,只是池州老街上一家糖坊的伙计。

徐光耀十五岁时赶上大时代的脚步,知识青年下乡运动,让这个帅气的混血少年,满怀热血激情的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中。

徐光耀家因为生意的原因,成了典型的黑七类人员。

在乡下的青年点里,他认识了跟他一样家庭成份不好的女孩。

这个女孩叫肖慧茹,家庭成份是小商人。

青年点是三间房,东屋住男生,西屋住女生,堂屋后面是厨房。

男知青由男民兵连长带队管理,女知青就由女民兵连长带队管理。

民兵连长都是穷孩子出身,也没什么文化,一听说徐光耀和肖慧茹的家庭成份,就对两人格外的不喜欢。

民兵连长们对这两个人的不喜,看在有心人眼里,他们俩就经常被同来的知青们刁难。

其实本地的老百姓对他们这些孩子还是一视同人的。

在青年点里,两个人各自在自已的宿舍里被孤立,久而久之他们两个因为遭遇而惺惺相惜,渐生情愫。

而肖慧茹虽不像徐光耀那样,因为混血而长的特别高大帅气,但也是个小家碧玉般的温婉女子。

渐渐的,知青们用各种方式离开了,有的去当兵,有的被保送去上学。

有的女知青选择下乡地点的时候,就直接选了有亲戚的地方。比如肖慧茹宿舍来自内蒙的知青杨玉芳,就是因为亲姨家在这里,她才选择到这插队。结果十六岁插队,十八岁就嫁给了姨家表哥。

总之,一来二去,青年点里就只剩下徐光耀和肖慧茹了。

他们两个返城的心更为迫切,可却也毫无希望。

最终,两人决定,无论能不能回城,两人都要在一起。

于是,结婚报告还没批下来,肖慧茹就搬到了东屋,跟徐光耀住在了一起。

这时徐光耀23岁,比他晚来一年的肖慧茹也比他小一岁,也22岁了。

结婚报告批下来的时候,肖慧茹已经怀孕五个多月,好在赶上冬天,她一直穿着徐光耀的大棉袄,才没被人发现。

可生产队里的农活,她是一点也不敢少干了,就算是青年点就剩下他们两个人,民兵连长也早就换了人,现在的人对他们两个并不苛刻,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村里更没人刁难他们。

但做为外来人,两个年轻人不敢有一点行差踏错。之前,每年回城探亲回来,两人都要在城里带不少东西,回来送给民兵连长,还有村干部,和平时对他们多有照顾的村民。

他们来之后第二任民兵连长,娶了跟他同任期的女民兵连长。两人婚后三年生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这一儿一女,可是没少吃徐光耀买的糖,也没少用肖慧茹绣的枕头。

直到这两个孩子都二十多岁,那已经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当年的民兵连长夫妻,家里还有肖慧茹当年绣的枕套没用过呢。

徐光耀和肖慧茹的孩子出生时,朴实的村民们很是照顾这对年轻的父母。

几乎全村人都给坐月子的肖慧茹送东西来,这家婶子送几个鸡蛋,那家大娘送两斤小米,谁家儿媳妇刚生完孩子没几天,家里搞到了些红糖,也给她端来一碗底儿。

徐光耀的继母对他并不好,听说两人结婚没来看一眼,肖慧茹生孩子也没问候一句,就更不要提给捎东西来。

到是肖慧茹母亲大老远从省城来,伺候了闺女半个月,又带来了几把挂面,一瓶豆油,还有一饭盒的油渣,和一罐头瓶的荤油。

肖慧茹生产是在夏天,地里庄稼长的正茂盛,那时没有生产队批准,各家人都不能去地里摘东西。可还是有大胆的村民,趁天黑时偷偷溜去地里,偷掰几穗苞米,偷挖几个土豆,还有的偷了一把麦穗,回来在灶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