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书屋 - 耽美小说 - 独宠冲喜夫郎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74

分卷阅读174

    易文。

宋卫安接过自己开创的新族谱查看,上头多了自己三个儿子的名字,感觉一下热闹不少,不再像之前那样零零星星,除了外公就只他与温乐两个名字,脸上也露出满足的笑容,他相信这本族谱还会逐渐壮大,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

温乐自从小文满月后,又开始检查赵庆两兄弟的功课,才一个月没有接触,赵庆自是不用说,刘夫子教的书本已经能倒背如流了,赵顺却让温乐有些头疼。

看孩子竟然大半的内容都一知半解,赶紧把人拉到书房里去补课,幸好温乐上学堂那会就经常教别人,现在教赵顺还算轻松。

只是很快温乐便发现书本里的东西赵顺学的不咋样,对他教的算数却十分感兴趣,竟然比夫子教的诗文都学得认真。

两个孩子在宋家住了一年,直到春节临近,赵恒却依旧没有回来,只让赵管事捎了年礼到宋家,赵管事也将留在云石镇,帮东家打理镇上与县城的听风茶楼,直到明年四月才运着茶叶前往京城。

赵庆与赵顺得知父亲爹爹竟然不回来过年,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宋卫安也尽量多抽点时间陪这两孩子,赵顺年纪小,很快就将不愉快的事抛诸脑后,但是宋卫安发现赵庆变得更加安静了,每天捧着书不停的看,下了学也不愿意跟小伙伴出去玩了。

正月一过村里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都能看见村民担着灰肥往茶山上去。

二月十二黄道吉日,这一天唐青水与宋卫安在云石镇的第一家饭馆开张了,经上次茶山米铺的事情,唐青水这次也学乖了,给酒楼起了个十分雅致特别的名字“飘香馆”。

虽然宋卫安觉得这个名字比茶山食肆还俗,不过看唐青水叉着腰一脸骄傲的模样,也就随他去了。

章节目录李秀才

宋卫安这一同意,唐青水一不做二不休把茶山食肆的牌匾都跟着一起换了,变成飘香食肆。

开张这一天虽然没有县城乐绮茶楼开张那日的盛况,却也迎来不少客人入内品尝,饭馆的菜单是宋卫安设计的,菜色是宋卫安教给厨子的,虽然不算精致却十分有特色,味道让饭馆客人都赞不绝口。

最受欢迎的就是宋卫安每年过年都会做的酱香葫芦八宝鸭,已经成了饭馆里每桌必点的招牌菜。

饭馆开张不到一月名声就传开了,时不时还有临近城镇的人特地跑来云石镇的飘香馆品尝一番。

还没到茶叶采摘的季节,茶山村却先迎来一件喜讯,李烨峰在今年的院试中脱颖而出,竟然以十二名的成绩成了全云石镇最年轻的秀才。

唐耀辉得知消息高兴坏了,召集村民一起到村口迎接李烨峰,连村里的刘夫子都跟着人群一同前往。

茶山村的人个个欢欣鼓舞,他们村已经有许多年不曾出过秀才了,没想到李烨峰十五岁第一次去参加院试就能通过。

等到李烨峰的马车出现在村口,村民都激动的围上去李秀才李秀才的喊。

李烨峰中了秀才回乡也没有摆架子,当即下了马车,先与村长李氏族老娘亲还有自己曾经的恩师行礼后,找到站在人群中的宋卫安,当着全村人的面,对着宋卫安拱手道:“大恩无以为报,请受烨峰一拜。”

秀才原本遇到县太爷都可以不用下跪行礼,李烨峰却不管那许多,说完便屈膝给宋卫安行跪拜礼。

宋卫安眼明手快的拦住他的动作,李烨峰无法最后只能弯腰行了半礼,但是脸上却是十足庄重,将宋卫安当恩师一般看待。

若是没有宋夫郎到他家中劝说自己与娘亲,没有宋卫安不计前嫌还愿意送他去镇上书院,又怎会有他今日。

等到跟周围的村民都一一打过招呼,李烨峰才在茶山村人的拥护下往自己家的方向去。

经过宋家门前时,宋永富跟赵春都站在门口看着被村民围在中间的李烨峰,那样文质彬彬谦和有礼,仿佛看到曾经的宋卫齐。

若是他们卫齐还在,如今是不是也会像李烨峰这般意气风发,赵春想到这里眼泪控制不住掉了下来,一旁已经显出老态的宋永富也不停的哀声叹息。

村民没有留意到这两夫妇的存在,就算有,此时也不会有人去搭理他们,宋家实在太过晦气,平日人们经过宋家门前时都要特地绕道。

春季大伙也都不清闲,热闹一阵后也就各自散了,该上山的上山,该下地的下地,只是与往日不同的是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更灿烂了几分,干起活来都利索不少。

宋卫安回了家就抱着幼子坐在前院的矮桌上喝茶晒太阳,不一会却见一个人从院门口走进来,待宋卫安看清进来的人还有些意外,不过神情很快便恢复自然,示意来人在对面的位置坐下,又将一杯茶推到他跟前。

“你接下来有何打算?”宋卫安一边防着怀里的儿子与自己抢茶杯,一边还能从容的开口问道。

“小子想留在茶山村当夫子。”李烨峰听到宋卫安开口,赶紧一脸严肃的起身回话。

“坐下坐下,咱们这里是乡下,哪来那么多礼。”自从李烨峰去镇上的书院,宋卫安也只在过年的时候才见到他,这会看他说一句话就要站起来一次,还真嫌累得慌。

李烨峰重新坐下后,又正色对宋卫安说道:“这些年我一心求学却让娘亲一人生活得艰辛,又是靠着安哥的接济在镇上生活,幸亏没有辜负安哥与茶山村寄与的期望,所以小子想留在村里照顾娘亲,报答乡亲。”

“你不想继续往上考?”虽然当时只说资助他在镇上的书院三年,只是宋卫安也没想到李烨峰竟然真的在三年后就考上秀才了。

要知道村里至今再没有出现一个三年能考上童生的孩子,给唐耀辉的名额愣是送不出去,让原本想把名额留给唐氏的唐耀辉最后要求一降再降也找不出这个人选,李烨峰却在短短六年过了院试,就能知道这个人确实是块读书的料。

“小子见识浅薄,此次能通过院试实属是运气,何况我已经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再心安理得接受安哥的资助,以后的路我得靠自己去走,所以小子打算在村里教书,一边继续用功,待我多做积累再考虑前往府城应试。”

李烨峰心里明白乡试不像院试那么简单,不是靠死记硬背书里的内容就能成事,考的是一个人的眼界与见解。